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区象山南路162号,有一个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派出所——筷子巷派出所。这里是全国“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邱娥国曾经工作的地方,是孕育出被誉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金名片”的“邱娥国工作法”的摇篮。2023年12月,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小洪给邱娥国回信时强调,“邱娥国工作法”一直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金名片”,并勉励他影响带动更多公安民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做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成立于1949年11月的筷子巷派出所,辖区面积虽仅有1.9平方公里,却容纳了8万余常住人口,呈现出商圈与老旧小区交织、人员场所复杂、治安隐患突出、矛盾纠纷繁多等管理难点。面对这些挑战,一代代民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邱娥国创立的“一图二诀三本四勤五心”工作法和“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理念基础上,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使这个仅有28名民警的基层派出所成为全国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江西省唯一的“人民满意派出所”,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派出所”、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国字号”荣誉20余项。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朱志翔、“全国先进工作者”杨金平、“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肖军峰等先进典型,成为公安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党建引领铸魂 凝聚“我们都是邱娥国”的群体效应
在邱娥国精神的引领下,筷子巷派出所构建了一套以品牌创建、情怀培育、育警矩阵为支柱的党建工作体系,使英模精神从“个体先进”发展为“群体效应”,成为推动派出所发展的核心动力。 品牌引领,形成“五有标准”格局。在南昌市“洪城红”党建品牌框架下,筷子巷派出所创新推出“我们都是邱娥国”特色品牌,通过“五有标准”(有特色、有载体、有机制、有内容、有成效)系统化建设,将邱娥国精神具象化为可执行、可评估的工作体系。该所常态化开展“邱娥国式好民警、好辅警”评选活动,让荣誉墙上的每一张笑脸都成为生动的学习素材。正如2024年回访派出所时邱娥国所说的:“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如今被镌刻在派出所大厅最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民警牢记初心。
情怀培育,锻造“三得五心”品格。为将精神传承落到实处,派出所建立了“邱娥国导师制”,通过“英模授课+老民警现身说法+师徒结对”的方式,使青年民警在实践中锤炼“吃得苦、吃得亏、受得气”的品格和“责任心、公心、真心、廉心、恒心”的职业素养。在2025年6月的一堂特殊培训课上,邱娥国亲自为年轻民警示范如何与群众沟通:“与群众打交道,关键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诉求当做工作的‘哨声’。”这些朴实无华的教导,成为民警开展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
矩阵育警,实现“百花齐放”效应。2025年2月,升级改造后的邱娥国事迹宣教室正式开放,成为南昌市公安系统的重要教育基地。这个以“初心传承、使命接力”为主题的展厅,通过实物、影像和互动体验,生动再现了邱娥国的工作场景和精神世界。陈列柜中,邱娥国当年走访用的28本工作笔记与青年民警朱烈涛记录的12本民情日志并排展示,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南昌市公安局的重要育警基地,自2021年以来,该所已接待1800多名民警跟班学习,推动“邱娥国工作法”从“一枝独秀”发展为“百花齐放”的群英荟萃景象。 深耕群众路线 “脚板+唠嗑”叩开百姓心门
“邱娥国工作法”的精髓在于深厚的群众路线实践。筷子巷派出所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将传统走访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构建起立体化、全天候、零距离的警民沟通网络。 “脚板走访”丈量民情。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筷子巷派出所依然坚守着“脚板底下出真情”的工作理念。社区民警每周坚守“不少于4天的上门走访,不少于2次晚间错时上门,走访住户不少于50户”的“铁律”。通过“错峰走访”机制(早晚高峰+午间时段),民警们与居民“见个面、聊聊天”,用脚步丈量社区,用真诚温暖人心。青年民警朱烈涛从2018年警校毕业开始,7年间累计走访4200余户居民,记录民情日志12本,被群众亲切称为“活地图”。在二郎庙社区,80岁的江婆婆感慨道:“从前‘老邱’帮我换煤气罐,现在‘小邱’(青年民警邱攀科)给我修水管。这些穿警服的孩子,比亲儿子还贴心!” “再聊十分钟”倾听心声。在坚持常态化走访的基础上,筷子巷派出所创新推出“再聊十分钟”工作法,要求民警在完成常规信息采集后,主动延长沟通时间,以唠家常的方式挖掘群众深层诉求。这一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是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象山花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城区半开放式小区,曾因停车位紧张引发多起纠纷。90后社区民警谢桂军通过“多聊10分钟”及时发现矛盾苗头,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逐户开展工作,合理规划停车区域,最终在纠纷萌芽阶段完成车位智能化改造,使该区域纠纷警情下降62%。 “朋友圈警务”凝聚合力。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筷子巷派出所创新打造“政务微信+公安服务”模式,喊出“添加一个辖区好友、交一个警察朋友”的口号。目前,该所政务微信好友数已突破25000人,接受各类警务咨询8000余人次,其中群众求助894人次,电信诈骗相关咨询248起。通过建立189个警民微信群,覆盖3万余“平安合伙人”,派出所构建起“1+8+N”群防体系(1个民警+8类职业群体+N个居民),形成实时响应网络。在系马桩社区,民警王俊的微信里有1893位辖区好友。通过“指尖警务”模式及时向群众报告工作、开展法治宣讲、提供便民服务,助力该所连续五年保持群众满意度全市前列。
“民情数据池”智慧服务。筷子巷派出所将传统“警民联系箱”升级为“云上所长信箱”,建立“天上有云(政务微信、微信群、“筷”速办App)、地上有格(服务网格)”的为民服务新模式。通过对空巢老人、易受骗人群等实行标签化管理,民警成为服务群众的“网上管家”。在综合指挥室,三张电子大屏(治安态势感知图、可用资源图、风险隐患图)实时滚动更新,系统自动分析治安要素和数据,以科技赋能让治安管控走向智慧服务,让民警在服务群众中有温度、显智慧。2025年3月,蓼洲街社区居民李某因楼上漏水影响正常生活,但楼上房屋一直空置找不到房主。社区民警罗政涛根据“一标三实”采集记录,查询到房主已经定居上海,很少回来。通过与房主多次沟通协调,并借助治安“三张图”平台内的开锁匠和水电工,一同上门查明并解决了漏水问题。 筑牢平安根基 构建“三维联动”治理新格局 面对辖区治安复杂、矛盾多发的挑战,筷子巷派出所创新构建“三级巡防、多元调解、智慧防控”的综合治理体系,将平安建设的根基深植于群众土壤之中。 “三级巡防”精准覆盖。派出所辖区划分为三个防控层级:5条双向六车道和主干道和4条重要次干道设为一级区域,由警务站特警和分局机动巡逻中队全天候巡逻;40条背街小巷和15家重点单位划为二级区域,派出所联合“洪城义警”动态防控;120个居民小区划为三级区域,发动物业、网格员等开展网格化巡查。在船山路夜宵一条街——这里汇集了104家商铺(夜宵摊57家),年均打架斗殴警情高达90余起,占辖区同类警情总量的90%——派出所创新推出“义警巡逻+三户联防”机制,组织商户组建35个联防小组,开展夜间巡逻宣传,带动该区域打架斗殴警情下降46%。同时利用智慧视频探头推送的综治隐患信息,联动交警、城管、环卫等单位开展综合整治,破解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
“潮汐警务”主防转型。派出所首创“潮汐警务”模式,根据警情、案情、社情等数据信息,动态调整巡逻路线、时间和频次。将校园、医院、企业等重点场所纳入巡查范围,对“黄赌毒”、电诈等案件高发区域开展精准布防。通过“警格+网格”融合管理,将出租房管理纳入网格巡查清单,定期对“僵尸户”“临时户”等情况进行清理。2024年2月,通过公寓物业提供的外籍妇女入住信息,民警抽丝剥茧、循线调查,最终成功破获了一起部督案件,展现了基础信息工作的威力。 “多元调处”化解纠纷。2018年,筷子巷派出所依托“群众信任邱娥国”的品牌效应,组建“邱娥国工作室”,创新“线上+线下”矛盾联调模式。该工作室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76名法律志愿者组成专业调解团队,通过“专家预约+结对网格”方式,建立“风险分类—力量分级—处置分时”的操作指南。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推动筷子巷派出所纠纷类警情连续3年下降。2024年3月,南昌市抚河公园内发生一起因乐队演奏噪音引发的纠纷,市民赵女士与乐队成员发生激烈冲突。民警刘海平主动介入后,连续三周与乐队成员深入沟通,并走访周边20余户居民,最终通过“公园议事会”促成双方达成“错峰演奏、降低音量”的共识,并协调社区为乐队开辟新场地,圆满化解矛盾。 暖心服务升级 科技赋能提升为民温度 筷子巷派出所始终践行“群众的需求就是派出所的追求”的服务理念,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帮扶渠道、强化科技赋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2025年上半年,该所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收到锦旗18面、感谢信32封。
“三级办理”闭环管理,诉求响应零延迟。派出所建立群众诉求“三级办理”机制:“小事自己办”——社区民警现场解决日常求助;“大事所里办”——所领导牵头协调疑难问题;“难事协调办”——联动政府部门攻坚民生难题。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机制累计上门办理身份证件24个,处理户籍业务36次,找回走失人员48人,协助家属救治送医精神病患者6人,协调解决民生诉求87件,办结率达100%。辖区居民冯某曾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身患疾病、生活困难,在社区民警周春华的帮助下找到工作,通过自身努力,目前经营一家招待所,生活步入正轨。 帮扶网络全覆盖,关爱特殊群体。派出所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帮扶体系:“线上”依托2.5万名政务微信好友,点对点推送服务承诺、警情提示;“线下”发放警民联系卡5万张,建立“民警+社区干部+物业+洪城义警志愿者”四方联动机制。重点聚焦弱势群体帮扶,与妇联、民政等部门建立协作平台,2025年累计解决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困难63件。社区民警朱烈涛在走访中发现,与外公刘某相依为命的小李因父母离异且患有精神疾病,无力负担医疗费用。朱烈涛向所支部报告后,经过与民政、卫生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多次协调和持续的帮扶,不仅帮助小李获得医疗救助,还为老刘办理了低保,彻底改变这个困难家庭的命运。
智慧关怀,数字赋能温情守护。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依托三张图(治安态势感知图、可用资源图、风险隐患图)建设打造“数字化”防控机制,为独居老人建立“一人一档”电子档案、智能分析门禁数据。健全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孤寡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家访制度,对3天未出门老人自动预警。与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畅通联系,联合街道为200户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通过科技手段,我们让服务更有温度、更显智慧。”所长陈欣介绍,该平台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并救助独居老人12人次。从“跑断腿”到“指尖办”、从“等上门”到“送服务”,筷子巷派出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锤炼过硬铁军 76载“零违纪”书写忠诚答卷
76年来,筷子巷派出所始终保持队伍零违纪的纪录,这背后是一套融合“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家警联动”的严管厚爱体系。 教育预防“治未病”。派出所坚持“治病于未发”理念,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每月至少召开1次警示教育大会,常态化学习《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禁酒令等警纪警规。近三年累计开展专题纪律教育156场次,通过定期“红脸出汗”式谈心谈话,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使全体民警法纪意识显著提升。所长陈欣开会中说:“队伍建设没有捷径,必须天天念、时时抓。”这种常抓不懈的纪律教育,构筑起民警思想上的第一道防线。
清单管理“防小病”。针对执法关键环节,派出所制定了涵盖10大类228条的《民警负面行为清单》,细化到接处警、案件办理等各环节。建立风险隐患“三张清单”(排查清单、整治清单、长效清单),对重点岗位实行“一案一查”“一事一督”。通过“晨会点评+周例会通报”制度,实现小事不过夜、问题不积累,确保队伍肌体健康。 家警联动“固疗效”。创新推行“单位+家庭”双监管模式:每月开展全员谈心谈话,2024年以来累计疏导民辅警心理问题15人次;建立家属联动微信群,定期发送廉政提醒;开展“警属开放日”活动,引导家属当好“廉内助”;对民警“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实行报备管理,近三年家属协助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17起。这种内外协同的监管机制,有效延伸了管理触角,填补了监督空白。 “邱娥国工作法”从未过时,它融入当下,成为民警的行动指南;英模精神也非空话,而是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其核心密码,正是坚守群众路线——无论是“脚板走访”还是“再聊十分钟”,无论是线下工作室还是线上政务微信,本质都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鲜活实践。 “邱娥国工作法”在新一代民警间赓续传承,从纸质笔记到政务微信,从夜市步巡到智能预警……变的是技术与方法,不变的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公安工作最深厚的底色、最强大的力量。76年来,筷子巷派出所始终是公安基层工作方法创新的生动现场。这份坚守,让筷子巷派出所的故事成为一曲永不落幕的为民赞歌,在时代的变迁中历久弥新。
|
上一篇:省公安厅公布森林火灾典型案例
下一篇:一本日志,把“护企”写进心里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