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竹笋采收旺季,清晨的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翠竹掩映间满是丰收的忙碌。数十名笋农背上特制的背袋,戴上手套、穿梭在竹林间,寻找刚冒头的新笋。只见他们弯腰屈膝,轻轻拨开枯叶,对准笋根轻轻一掰,一根新鲜肥硕的竹笋便被完整地采下。笋农们娴熟地剥去笋壳,将洁白鲜嫩的竹笋小心翼翼地放入袋中,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丰收的期待。
“大哥,今年竹笋产量如何?预计有多少收入?”
“我家60亩竹林,今年天帮忙、雨凑趣,笋子产量翻了番,算下来能有10多万收入!现在采笋路、产业路都修通了,省了不少人工成本。”面对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笋农李大哥笑着说道。
近年来,彝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竹产业作为“4+N”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主导产业,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工作思路,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利益链接多方发力,助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竹农增收、竹业增效,让竹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为守护这一“富民产业”,彝良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整合县、乡、村三级监督力量,紧紧围绕竹笋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环节,深入生产一线、下沉田间地头跟进监督,为竹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筑牢“防护网”。
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驻”的优势,当好“探头”和“尖兵”,常态化对县农业农村、林草、搬迁安置、财政等重点行业部门落实产业奖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培育、发展资金筹措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着力发现、严肃查办相关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吃拿卡要等问题,以有力政治监督为产业发展清障护航。
此外,县纪委监委主动靠前,督促县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组建技术培训专班,分批次到村、组开展笋用竹定向培育和幼林抚育技术培训,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通过生产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就业务工等方式,不断加强企业、农户、基地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8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等主体与5045户农户建立联结、合作发展,每年吸收、带动1.5万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超1万元。
在监督推动下,彝良县不断延伸竹笋产业链条,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竹笋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截至目前,彝良县建成笋用竹基地101万亩,投产82.2万亩,2025年预计采笋20.3万吨,综合产值将突破40亿元。(李忠伟 || 责任编辑 王文锦)
上一篇:我说变化丨“山绿了,日子甜了”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