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玉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左门乡左门村的生态护林员。
站在左门乡海拔最高的山林间,望着郁郁葱葱的森林,听着鸟鸣虫唱,我的心里满是欣慰。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树木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结果山越砍越秃,日子却越过越苦。如今,山绿了,水清了,村民的钱包鼓了,笑容也更灿烂了。
记得十年前刚当上护林员时,村里人还不理解我的工作。那时候,村民主要靠砍伐林木卖钱,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看着光秃秃的山坡和日益贫瘠的土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转折发生在2016年。县里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策,我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开始推广林下经济,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种植。我带头在自家林地试种了5亩重楼,县林业局的技术员隔三岔五就来指导,教我们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
去年,我的重楼喜获丰收,卖了3万多元。村里像我这样的“护林致富户”已有46多户。更可喜的是,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现在,大家主动参与植树造林,连小学生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左门乡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楚雄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多个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和林菌科学采收基地。我们村也积极参与其中,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科学规范野生菌的保育和采摘。现在,我们村的松茸品质越来越好,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带动了全乡群众增收。2024年,全乡松茸产量突破25吨,产值超过900万元;野生菌总产量突破490吨,人均采摘野生菌收入超过1万元。
更让我感动的是,县乡纪委的同志也经常来村里走访,监督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他们不仅检查护林员工资是否按时发放,还关注村干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生态补偿资金的问题。有一次,县纪委监委干部在走访中发现,个别村民对生态补偿政策不了解,导致部分资金发放不及时。他们立即督促乡政府整改,并组织了一场政策宣讲会,确保每一分钱都能按时发放到群众手中。
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左门村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山绿了,水清了,村民的钱包鼓了,笑容也更灿烂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我们终于明白了: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杨勇 整理 || 责任编辑 田源)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