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麻栎村,空气中飘散着药材特有的清香。一座新建的茯苓加工厂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清洗、切片、烘干、包装……生产线上秩序井然。
厂房一角,腾冲市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检查组一边查看生产记录,一边向工厂工人了解情况。
“现在收入怎么样?工资能按时发吗?”
“能!按月发,一天能挣一百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加工厂上班的早大姐说道。和早大姐一样在此务工的村民已有30余人,涵盖了村里大部分留守劳动力。
麻栎村茯苓加工厂的落地,离不开明光镇政府与村委会的积极招商,更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提前介入。为保障项目推进,腾冲市纪委监委聚焦项目引进、土地流转、资金使用三大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
“我们重点关注招商引资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引进、轻服务’‘重签约、轻落地’等问题,严防‘形象工程’‘数字招商’。”专项监督检查组组长介绍。监督检查组通过查阅合同、走访企业、访谈村民等方式,全面了解项目真实性、政策合规性和群众满意度。
“加工厂租用的是村集体闲置厂房,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能有效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在镇村联合召开的茯苓产业推进会上,镇分管领导汇报着项目进展。而台下坐着的,除了企业代表、村干部,还有监督检查组的工作人员。
“村集体收入是否按时入账?用工是否真正优先本地?群众工资是否足额发放?”监督检查组深入车间、走访农户、核对账目,确保“企业获利、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的“三方共赢”机制不落空、不走样。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监督检查组还积极推动问题整改,协调解决企业用工难、运输成本高等实际困难,推动建立“村企共建”“务工保障”等长效机制。
如今,麻栎村的茯苓加工厂不仅成为村民的“幸福车间”,更成为腾冲市纪委监委推动乡村振兴领域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一个缩影。(张珍珍 李诚成 || 责任编辑 吴刘继)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