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安网讯(通讯员 胡敏刚 周华勇)“法官,我真的撑不住了……孩子还小,我一个人怎么带?”法庭调解室内,李某芬抱着年幼的女儿,声音颤抖,泪水滑落。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干警的心弦。 这是一起标的额逾千万的遗产继承纠纷案,涉及房产、车辆、经营性资产及银行存款等多项财产。表面看似遗产分争,实则矛盾牵动了三代人的情感命脉:原本和睦的原生家庭,因丈夫去世引发遗产分割、幼儿抚养权争夺纷争,亲情几近破裂。 案件由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人民法院大坪法庭庭长邓启章承办。接手之初,他便意识到:依法“析产”简单,依情“劝和”困难。唯有深入调查、耐心疏导、创新方法,可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于是,一场在“以求极致精神做实定分止争”精神推动下的温情司法悄然展开。 深入调查千页流水,只为厘清遗产数额 为查清遗产范围,办案团队先后开具调查令2份,并依职权主动开展调查取证1次,调取死者生前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交易流水共千余页,逐笔核对资金流向;走访市场监管、税务、不动产登记等十余个部门,全面掌握其生前名下的经营状况与资产变动情况。 仅基础事实核查,耗时近两个月。干警们多次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走访邻里,在繁杂的银行流水中追溯经营轨迹。“我们不是在处理一堆数字,而是在守护一个家庭的未来。”邓启章说。 二十多次入户走访,用脚步搭建信任桥梁 面对双方情绪激烈、互不相让的局面,法官没有急于开庭判决,而是选择“沉下去”。审判团队主动入户20余次,白天走访联络,晚上电话沟通,耐心倾听诉求,细致释法明理,排除各自负面情绪。 他们既向李某芬阐明法律对其母女权益的保护的基本理念,也向年迈的秦老夫妇解释法律中的分配原则;既肯定老人权益保护的合理性,也提醒其孙女未来成长更需关照的必要性。 一次次真诚交流,一点点情感积累,逐渐打破隔阂,建立起无障碍沟通桥梁。正是这份坚持,为后续调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立“共管账户”,筑牢未成年人权益屏障 本案中最令人关切的是年仅数岁的被继承人之女—她既是法定继承人,又是最无力自我保护的一方。如何既保障其财产权益,又避免资金滥用引发新的矛盾? 为保护未成年继承人的财产权益,避免资金滥用引发矛盾,办案团队与多家银行反复沟通,创新引入未成年成长资金“共管账户”机制:将遗产份额存入牵头人账户,支持活期与定期储蓄,支取需牵头人和共管人持证件、密码共同办理,确保资金安全可控。在征得各方同意后,追加孩子姑姑为第三人参与共管,其郑重承诺承担管理责任并愿依法担责。这一安排兼顾法律刚性与家庭伦理,既筑牢财产安全屏障,又维系亲情纽带,实现双重保障目标。 数十轮调解终见曙光,破碎亲情逐步修复 调解过程异常艰难。起初,双方拒绝见面,言辞激烈。审判团队不厌其烦,组织面对面、背对背调解数十次,从法律规定讲到子女成长,从丧子之痛谈到隔代亲情。 夜深了,调解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张张修改数遍的协议稿,一次次情绪崩溃后的安抚劝导,终于换来当事人的理解。 当最后一份调解协议签署完毕时,李某芬主动让孩子喊了一声“爷爷奶奶”,秦老夫妇眼含热泪,紧紧抱住孙女。那一刻,法槌未响,却胜似判决千钧。 家事如天,所系者情。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纠纷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情感波澜。唯有以极致的态度对待每一起案件,用心倾听、用情化解,才能真正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正如邓启章所说:“法律是刚性的,但司法有自己的温暖,不断探究实质性解决矛盾纠纷的新模式、新方法,才能护亲情、暖人心、促和谐。” 在这个案件里,法官没有敲响法槌宣判,而是点亮了一盏灯…… (文中案件当事人均为化名)
原文链接:https://www.hnzf.gov.cn/content/646954/57/153483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