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市文峰区的乡村田野间,一幅幅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村头闲置厂房签下新合同、村集体资产通过线上交易实现保值增值、“三资”账目定期公示清晰可查……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该区纪委监委以强监督推动强监管,深化农村“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所取得的扎实成效。
去年以来,该区纪委监委锚定“三资”领域突出问题,从合同清理、工程监管、案件查处到制度完善,打出一套精准监督“组合拳”,让每一分集体资产都用在明处、管得严实,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家底清”才能“管理明”。该区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监督全区农村集体“三资”底数清查工作,督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联合清查,现已完成60个行政村资金、资产、资源全量录入,做到逐村核实资产数量、价值与使用状况,确保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合同管理既是规范“三资”的“牛鼻子”,也是防治问题的“突破口”。该区纪委监委联合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共排查村(社区)集体“三资”合同3000余份,发现超长期、超低价、不规范等问题合同253份,挽回村集体经济损失1963.58万元。为从源头堵塞漏洞,该区同步推行合同文本标准化建设,明确在全区统一赋码、启用规范合同文本,为每一份集体“三资”合同制定专属“身份证”,实现签订、履行到归档的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小微工程”资金密集、涉及面广,是监督检查内容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该区纪委监委由班子成员带队的5个工作组,对“小微工程”项目开展交叉互查,累计检查工程合同700余份,发现资金监管、账目处置等问题215个,并移交问题线索14条。专项整治以来,全区共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48个,立案92人,留置4人,党纪政务处分94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组织基层干部旁听庭审2次,持续强化纪法震慑。
执纪问责不是终点,长效规范才是目标。该区纪委监委针对发现问题,精准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6份,推动制定资产处置、财务公开、村办企业管理等制度24项,督促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平台建设,扎实扎紧“三资”监管笼子。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监督,以铁纪守护集体‘家产’,让‘三资’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基层善治的牢固基石、农民群众的真正福祉。”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刘洋 陈振光)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