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有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叫清平洞,是明代著名将领邓子龙当年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居住过的地方。
邓子龙(公元1528—1598),字武桥,号大千,江西丰城人,是明朝的抗倭名将。
戎马倥偬 保边卫民
邓子龙出生于江西丰城一个堪舆世家,10多岁便走南闯北,靠着给人看地择基,收入可观。可邓子龙并不想一辈子就这么过去,在给人看风水谋生的同时,他用心习文练武,希望能改变命运。
后来邓子龙遇到了因反对嘉靖皇帝信道而被罢官的大儒、嘉靖八年状元罗洪先并拜他为师。
3年后,邓子龙考中武举人,因其足智多谋、骁勇善战,顿时名声大噪。随着东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邓子龙奉命赴前线作战。在首次交战中,邓子龙就亲斩倭寇两名,生擒一人,立下大功。此后,他多次参与剿匪缉盗,逐渐成长为明代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外敌侵犯云南,邓子龙当时正在湖南武靖参将任上,奉命率部疾驰云南。作为全军先锋,邓子龙一到保山就积极组织筑城建哨。彼时,原木邦宣慰司首领罕进忠正在保山,外敌与罕进忠有仇。为了讨好外敌,有将领建议邓子龙将罕进忠交给外敌,相信外敌会投桃报李,识相撤退,但邓子龙断然拒绝。其强硬的态度让驻守保山的明军将士多了死战到底的决心。
姚关之战中,邓子龙等人犹如神兵天降,大破进犯的外敌。
万历年间,朝鲜王朝遭遇日军入侵,向明朝求援。鉴于此前邓子龙在抗倭诸战中立功,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明朝皇帝特命其恢复副总兵衔,以南方水师副将的身份随名将陈璘赴朝参战。这时,邓子龙已经70岁高龄。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一生清廉,上任时竟连路费都拿不出来,只能四处借款,承诺打赢后领了赏再还。在露梁海战中,邓子龙勇猛不减当年,杀敌无数。不幸的是友军的船误将火器投到了邓子龙的船上,因船起火,日军趁机反扑,邓子龙力战而亡,最终日军几乎付出了全军覆没的代价才逃回日本。
文武双全 清风劲节
邓子龙不仅武艺高强,战功卓著,还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戍滇期间,他在保山易罗池修建了濯缨亭(现称为湖心亭),并题写对联:
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
千金散尽,只余湖上青山。
这副对联如今仍挂在亭中,人们茶余饭后到这里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纷纷缅怀这位保家卫国的英雄。
在重文轻武的明朝,文官都看不起武将。身为兵科给事中的徐观澜常以书法自诩,因妒忌邓子龙书法出众,不管邓子龙如何浴血奋战,徐观澜总是抹黑造谣。邓子龙殉国后,徐观澜联合言官诬告他“吃空饷”“畏敌不前”,要求朝廷追加处罚。邓子龙的债主们也闻讯赶至军营,夺走遗物中仅存的几十两银子,致其灵柩无钱归葬。
前线将士们整理邓子龙的遗物,仅发现几件粗布衣服,最值钱的物品为一条“金镶犀带”,总值不足百两。朝鲜官员记录其军帐“无奢华器用”,印证其一生清贫。
浙军将士愤而整理《家人旺八续报》,详细登记遗物清单,经总督邢玠等人力证,终驳斥徐观澜等人的诬告。万历帝追赠其为都督佥事(正二品)。
邓子龙屡遭构陷而初心不改,终以遗物清单自证清白。其实他早年就曾被劾“贪腐”。万历六年(公元1578),邓子龙任浙江都司时,因在岳飞庙题诗“诸葛虽生蜀亦亡,将军不死宋还灭”被指“妄议国事”,又遭江西巡按陈世宝诬告贪腐。万历帝裁定:“子龙既智勇可用,着纳赎还职,遇缺推用。”未坐实罪名。
抗倭将领邓子龙一生未置田产,无蓄私财,与同时期克扣军饷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高海玲)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