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如一日耕耘在户籍窗口,平乡县公安局寻召派出所户籍员王伟始终坚定一个信念——
“让群众带着希望来,揣着满意回”
□河北法制报记者牛继芬
通讯员闫胜谦郝力剑
“他22年如一日,在户籍窗口默默耕耘,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用淡泊名利、忠诚担当的品质操守,诠释着窗口辅警的敬业与奉献。”说起平乡县公安局寻召派出所的老户籍员王伟,同事竖起大拇指。户籍工作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接待群众、审核材料、办理业务,一天下来究竟经手多少手续,王伟很少关注,但他最在意的却是“如何让群众带着希望来,揣着满意回”。
更正身份信息让老人享受到国家补贴
平乡县某村村民李大娘因病卧床多年,本是1933年6月出生的她,却因为信息登记错误,户籍信息填成了1947年6月。因为这个原因,村里同龄的老人都领到了国家针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的补助款,而李大娘却因为不识字,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是错误的,直到发现自己没领到补助款后,才知道自己身份证上的年龄是错误的。李大娘盼着自己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给家庭减少点儿负担,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6月下旬,王伟在该村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上报派出所领导及平乡县公安局,大家一致认为应尽快为李大娘更正身份信息。
经过调查询问,老人提供不出年龄登记错误的依据,只有一张1955年的结婚证,上面显示其结婚当年22岁。王伟又先后查询2000年普查人口和1993年原始户口底册,信息都显示老人1947年出生。
“我们协调县档案馆查询了前几次普查人口档案,发现近期登记的信息都一样,显示李大娘的出生年份都是1947年,远的就查询不到了。”王伟介绍,没有有效的依据就没有办法认定老人的实际出生日期,也无法变更信息达成老人的心愿。
一次次查证,一次次失望,但王伟没有气馁,他查询了大量的相关政策,并及时请示上级领导,又数次到村里及老人家中调查,向知情人询问取证,制作询问笔录13份,依法张贴公示……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公安部门按照规定启动了疑难户口会商程序,为老人变更了出生日期,重新换发了户口本与身份证。
收到更正后的身份证、户口本后,老人感激万分,特意委托其儿媳为派出所赠送了书有“心系群众无小事热情服务保平安”的锦旗,以表感谢之心。
千里辗转奔波为女子“找回”户口
2021年12月的一天,寻召派出所来了一名行色匆匆的女子,声称自己姓周,是某村村民,因没有户口,给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王伟接待了周某,向其了解事情经过。原来,周某系湖南长沙人,1989年来到本地生活,并育有两子。周某说当年因家庭矛盾才来到本地,前夫至今仍屡次找到其娘家闹事,其间,她一直不敢回去,没有及时更换二代身份证,致使原户籍地以失踪人口为由将其户口注销。周某本人曾委托亲属到原籍地申请户口登记,但因其本人不敢回去,始终没有进行户口补登。因为没有户口,造成生活诸多不便。
了解情况后,王伟与寻召派出所所长南下一千多公里,来到周某原籍湖南宁乡山区,多方协调解决周某户口问题,并按规定将户口迁入本辖区。就此,困扰周某的“无户口”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当派出所民警将崭新的户口本送至周某手中时,周某激动地连声感谢,并把一面书有“真心为民办事倾心替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工作人员手中。
担当作为办好群众身边“小事”
某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急需办理身份证,但因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瘫痪在床,无法亲自来派出所办理。得到求助线索后,王伟利用中午时间,和同事带上拍照设备来到老人家中,调整好光线和角度,细心地给老人整理衣服、调整拍照姿势,因老人无法坐立,头部也不好摆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反复尝试,终于拍到符合标准的身份证照片……第二天,老人的家人为派出所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辖区居民杜某和家人早年搬迁至山西某县生活。2021年2月,王伟排查发现杜某疑似重复户口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王伟对其同户人员进行了户口核查,发现其妻魏某同样疑似重复户口人员,随即将情况报给所长。因当事人在山西生活多年,在平乡当地已没有人能联系上他们,经多方努力,王伟和同事终于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最终,当事人以重复户口为由申请注销了在寻召派出所的户口。
22年弹指一挥间,王伟用真情、智慧和耐心,架起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22年间,他为辖区群众办理身份证6万余人次、为2万余人办理落户手续、迁移户口1万余人、更换户口本2万余本……他认真负责的工作,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好评。现在,他依然每天在户籍室忙碌着,为辖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