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安网讯(通讯员 丁嘉蓉)“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法官这么负责任,一遍遍帮我们找线索,这笔钱肯定就打水漂了。”申请执行人拿到执行款后激动不已。 “我服了,法官的工作做得太细了,以后一定做个守法守信的人。”履行完义务的被执行人也感到心服口服。 在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名下无财产”常常是让申请执行人感到绝望、让执行工作陷入僵局的“老大难”问题。近日,湖南省临湘市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却凭借着一股不放弃的韧劲和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成功执结了一起看似“执行不能”的疑难案件,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尊重。 据悉,周某与李某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经法院依法审理后判决,李某须在期限内偿还周某借款本金2.9万元及利息。判决生效后,李某始终以“身无分文、无力偿还”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周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网络查控系统反馈结果显示,被执行人李某名下银行账户余额寥寥无几,亦无房产、车辆等登记财产,案件推进一度步履维艰。面对困局,执行法官并未简单地将其归入“执行不能”案件范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他坚信“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与其抱怨“无财产”,不如主动“找线索”。 执行法官重新梳理卷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多次前往李某户籍地进行实地走访,向村委会、邻居等进行耐心细致的调查。同时,拓宽查询思路,对其支付宝、微信流水进行了依法核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对账户流水信息的比对分析中,执行法官敏锐地发现了多笔流向某特定账户的、有规律的异常资金流动。顺藤摸瓜,层层剥离,最终查明被执行人李某竟利用其亲戚的身份信息开设账户并进行交易,以此隐匿真实收入,企图制造“无力偿还”的假象。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一直声称“没钱”的李某再也无法自圆其说。执行法官抓住时机,组织双方调解,一方面向李某严正指出其隐匿财产、抗拒执行的行为已涉嫌违法,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也从情、理、法的角度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引导其主动履行义务。 最终,在执行法官强大的心理攻势和确凿证据面前,被执行人李某的心理防线被突破,彻底放弃了侥幸心理,一次性筹措资金,全额支付了拖欠已久的案款2.9万元及利息。这起几近陷入僵局的案件,在执行法官抽丝剥茧的细致工作和不言放弃的耐心努力下,实现了圆满执结。
原文链接:https://www.hnzf.gov.cn/content/646954/51/153604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