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堂的微光,照亮一生誓言
1899年,闽清县田野间,一名奄奄一息的女婴被送入“毓英保生堂”。这个被取名“世明”的弃婴,便是日后中国幼教先驱黄世明,她用一生努力成就爱与光明,照亮了中国近代幼儿教育之路。
在毓英保生堂,她第一次尝到“爱”的滋味。夏咏美(后来创办福州协和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传教士)用红漆竹篮装着她的衣物送她去毓英女校读书。那只竹篮,后来成了她在协和幼师课堂上常用的教具:“孩子们,摸摸看,这就是‘家乡’的温度。”
1923年黄世明被选送到美国留学进修幼教,她凌晨送牛奶、课后做保姆,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却拒绝高薪留美。1925年以全美幼教协会首位华人会员身份归国,行李箱中只有一摞儿童行为观察记录。回国后,黄世明到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之一福州协和幼稚师范学校任教,此后成为该校首任华人校长。为践行教育理想,她立誓终身不婚,将全部爱倾注入幼教事业。
图为,1927年黄世明与福州协和幼师附属幼儿园师生合影(后排右二)
战火中的“教育守灯人”
1938年,日军轰炸福州。这时的黄世明作为协和幼师实际主持校务的本土掌舵者,倡导“科学化、中国化”幼教:改编福州童谣为课程,用漆器替代进口教具……数年来改造教会学校的努力被迫中断。她带领师生经闽江内迁顺昌县洋口镇,坚持战时办学不辍。没有校舍,便在教堂上课;没有床铺,她和学生一起睡稻草铺;没有粮食,去数百里的永安申请国难米,再押船回来;没有教具,带学生编竹篮当积木,采野花作标本;没有经费,师生一起编草履竹篮卖钱,她还变卖了留学时的怀表……在洋口的6年,她穿草鞋戴竹笠,白天教书,夜晚种菜,在战火纷飞中用心呵护幼教火种。
1941年厦门怀德幼师停办,协和幼师成为全省唯一的幼教火种。随迁洋口的1936级与1937级相继毕业,1940级也完成了学业,她还办了三期战时保育班。她对学生说:“越是乱世,越要守住孩子的明天。” 她还发现,难童普遍存在心理创伤,便创作《月光光变奏曲》,将福州童谣与舒缓旋律结合,1940年据此写成了论文《战时儿童心理调适》。
图为,1937年福州协和幼师校长黄世明
“蹲下来爱孩子”的教育家
“夏妈妈教我,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是黄世明常挂嘴边的话。她将福州童谣《真鸟仔》改编成课程,用漆器替代进口教具,主张“西方理论要放在中国灶台上煮过”。她要把自已在协和幼师练就的中西融汇的幼教思想传播得更广。1943年辞去协和幼师校长职务到国立幼专当教授。
在这里,她开发乡村课程,设计《乡村幼稚园活动指导》,强调利用稻草、竹片制作教具;培养乡土师资,带领学生走访泰和县20多个村庄,编写《农村儿童行为观察手册》。这是她在协和幼师形成的“中国化幼教”思想的推广。
1947年,她在上海创办震旦文理学院实验幼儿园(今瑞金一路幼儿园)。初创时,连煤球炉、锅碗都是自家搬来的。国立幼专进步学生学生曹桂影被特务抓捕,她冒死赴杭州营救。曹桂影获释后扑进她怀里,激动地连声喊:“黄老师,我的好妈妈!”
解放后她辞去教授职位,甘当“孩子王”。专心在她创办的瑞金一路幼儿园实验她的“爱的教育”幼教思想。1984年离世时,抽屉里仅有198元存款。她把清贫一生的爱都奉献给了挚爱的幼稚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按她弥留之际的遗嘱,她的骨灰一半撒在瑞一园的玉兰树下,一半撒在鳌峰坊福州协和幼师旧址,前者是她教育生涯的终点,后者是是幼教梦想的起点。
图为,黄世明题“教师好比园丁,爱护花朵,更加倍扶植羸弱的花朵”
爱的遗产,廉的丰碑
黄世明终身不婚,却用双手托起无数孩子的童年。她清贫一生,留下的“遗产”仅是几句朴素的话:
幼稚教师的第一课,是学会爱;而爱的前提,是心无杂念。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相信:世界值得爱,自己值得被爱。
对儿童要有纯洁的爱心,没有爱心就不是个好教师,因为孩子最懂得爱。
……
这位从育婴堂走出的教育家,用一生诠释了“以爱育爱”的协幼校训。爱,是清贫时的坚守,是乱世中的担当,是名利前的淡泊。黄世明的教育之爱,穿越悠悠岁月,历久弥新;她的师者风范,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并激励着一代代教育人奋进不止。
图为,晚年黄世明
今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美术专业的师生正在创作一尊黄世明的雕像。今后,在这一片广场,学前专业的学生练习舞蹈,小学专业的学生排练童话剧,音乐专业的学生习唱,信息专业学生放飞无人机……这是新时代的学生对为一位教育家最好的纪念,因为她毕生追求“爱的教育”理想,正在新一代手中传递……
图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供稿丨福建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纪委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