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某小区业主居某因为房屋质量问题而拖欠物业费,被物业公司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不过,法院并没有开庭,而是把双方请到了区物业纠纷调解中心,让调解员试着解开双方心里的“疙瘩”。经过区住建局负责人的多次调解,最终业主同意付清拖欠的物业费,物业公司也将在区住建局指导下拿出新的解决方案,进行维修。
如今在海陵区,越来越多的矛盾都像这样从专业化角度得到及时化解,很多纠纷在诉讼前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这些主要得益于海陵区司法局联合多部门探索试点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该机制建立以来,不断做优平台、建强团队、强化保障,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多种资源,统筹运用律师调解工作室、“老兵”调解工作室等个性化服务,为当事人提供最优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案,努力将纠纷预防在先、化解在前。
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希望进一步总结提高并推广。
“借外力”,推动非诉纠纷多元化解
今年1月31日,市民陈先生驾车在市区道路正常行驶时,被李某驾驶的汽车突然从右侧强行超车。爱车被别人的车刮擦,陈先生花了近2000元修理费。按理说,肇事司机承保的保险公司应该走理赔程序,但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称此案在事故后定损为1400元,理由是可以修复的部件被汽修厂全部换成了新件。陈先生气不过,将肇事车主与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区法院非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员收到案件材料后,迅速启动调解程序。调解员告知陈先生,索赔要理性,在单纯的车损案件中,不支持交通费及误工费。并与保险公司多次协商,将定损金额调整为1600元。几天后,调解员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当事双方均对调解没有争议,至此,本案了结。
为推进工作开展,该区制定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工作方案,提请区
组建由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司法局为牵头部门,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住建局等17家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非诉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复议等各类非诉纠纷解决的职能和资源,形成推进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工作合力。
同时,制定印发《关于建立海陵区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方案》,结合海陵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措施,统筹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上半年,海陵司法局还提请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讨论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经费保障等问题。会议决定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推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并同意将该区专职调解员补贴由1200元/月提高到1600元/月,充分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8月,海陵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接待受理纠纷9924件,调处9924件,调处成功9921件,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9.97%,涉及金额6906.36万元。
“融资源”,推动非诉纠纷一体化解
居住在美好社区的某涉外培训机构一位外教与两名青年在酒吧内发生了冲突,由于双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公安部门及社区多方做工作都收效甚微。
后来社区想到了热心的巴基斯坦小伙子,想通过他来做外国人的工作,社区来劝中国人,大家都让一步。最后成功了,将矛盾抑制住了,没有扩大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海陵区司法局开始反思,能不能建立一个组织,把外籍居民、外语爱好者、社区民警、驻社区律师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专门为外籍人士服务。这样,遇到问题合力公关,事情不就简单了嘛。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娘舅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了。“洋娘舅调解工作室”吸引更多外国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开展涉外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海陵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进非诉纠纷化解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三治”融合,实现矛盾不上交的纠纷化解新模式。
如今,海陵区在法院建立占地500平方米的全区非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保险纠纷行业调解工作室、家事纠纷调解中心、物业纠纷行政调解工作室等8类调解工作室,引导相关部门派员入驻,建立“1名法官+2名调解员+1名书记员”的非诉纠纷调解团队,形成海陵非诉纠纷化解的运行样板。
在信访、公安等矛盾高发、多发部门建立“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深化访调、公调对接机制,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托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统筹运用律师调解工作室、“老兵”调解工作室、公证协办点、行政复议联系点等服务窗口,为当事人提供最优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案。
“树品牌”,推动矛盾就地化解
近日,家住海陵区城北街道的吉某与马某夫妻,因一些家庭琐事导致感情不和从而引发矛盾纠纷,于是双方慕名来到李爱华阳光初心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
李爱华是“江苏省十大婚姻家庭纠纷金牌调解员”。对于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有独特的工作法。调解过程中,她就《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普法教育;也耐心安抚了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并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最后使双方和好如初。
海陵区在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镇(街)一特色,一所一品牌”的创建活动,鼓励全区有专业特长、公众认可的“名人”调解员依托调解组织建立37家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通过“名人效应”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先后涌现出郑美琴维权工作室、李爱华阳光初心调解工作室、好人“老蒋”调解工作室等一批优秀个人品牌调解室。其中郑美琴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消费维权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消费投诉调解能手、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李爱华阳光初心调解工作室全市唯一入选江苏省首批金牌调解工作室。李爱华2015年7月被评为泰州市“我最喜爱的共产党员”,2016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婚姻家庭纠纷金牌调解员。好人“老蒋”调解室调解员蒋爱国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医患纠纷优秀人民调解员。
海陵区司法局局长王桂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区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分流转办各类纠纷1642件,促进区法院一审案件受案率同比下降7.51%,位列全市第一,其中物业案件一审收案书仅49件,与去年同期339件相比下降85.55%。基本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
下一篇:说好不哭?铁窗泪忍不住
近期,陕西省韩城市公安局侦查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犯罪嫌疑人冒用...